江月年年

爱电影爱音乐剧爱欧美圈,爱哲学爱心理学但事实上最擅长数学,INTJ和INTP间反复横跳,偶尔翻译RA和AT的一些资源

《鸟人》

让我想想我今天该怎么贴标签[旺柴]:或许是魔幻现实主义?黑色幽默?和无休止的假长镜头?肯定还有无所不在的讽刺,几乎涵盖了所有人。

​当然这样的文艺片也是我最爱的,因为怎么说都不会算是剧透,只能算是一种理解方式。

​这里有爱德华诺顿和基顿对自己表演方式和演艺事业的自我讽刺,对好莱坞和百老汇的互相商业化互相影响的讽刺,对媒体人的讽刺,对狭隘观众的讽刺,还有对不管是超英电影还是哲学文艺片的广泛讽刺——一个想着用特效吸引观众,另一个则是一种故作清高。

​选角要有噱头,预演时要掌控舆论,再加上一些炒作,这就是电影/话剧/音乐剧的必备宣传了,而好莱坞演员跑去百老汇镀金证明自己的实力,百老汇演员则跑去好莱坞闯荡几年积累名气来保证自己回百老汇后能有个首发男主并被Tony奖注意到(是的,这也是AT走的路线,他差不多就是在catch me if you can落选Tony nominate之后出走的) ,中间再夹点两边跑搅浑水的(是的,LMM我说得就是你),伦敦西区规则也差不多

​那么演员本人想要的是什么呢?各人有所不同吧,基顿想要的是超脱于蝙蝠侠(电影里则是鸟人)的新的名声,不被一个角色所限制,可是每次压力大独处时的“超能力和“鸟人”在耳边的喃喃自语(其实是过剩的自我意识和需求的体现,也可以简单总结为精神分裂),还有在出租车里幻想自己飞行的幻觉,都意味着一种无法解脱,而当他终于再次获得了名声时,却是以自己失去的鼻子和死志为代价换来的,而且他已经释然了。

​至于诺顿的Tom,也和诺顿本人一样,追求着艺术的真实,却又把自己的生活活成了一场假象的戏剧,并成了身边人口中的asshole(详见诺顿离开绿巨人剧组的过程)

​那么,当我们讨论爱情的时候到底在讨论什么?男主的爱是自我而封闭的,自以为是的对女儿的关心,听不进去他人的开导,赌上一切为了他“爱”的戏剧,本质上还是一种赌徒心理作祟和说难听点,自私。

​这样的电影其实很难评价,因为它已经把评价它的人内涵过一遍了。

​但是,说真的,卡司很赞,摄影师很辛苦。而伴奏的鼓声很可能是从隔壁《爆裂鼓手》借的,因为过于强大了

评论

热度(7)